Author Archives: hrma2

中国的一流大学只能来自于民办大学

这是2006年8月7日发在搜狐博客上的一点随感,转发于此。 ——————————————————————————————————————————————- 中国的一流大学只能来自于民办大学 2006-08-07 15:12阅读(112)评论(6)编辑删除     现在写这个题目并不合适,但想到了,就算做个记录. 建设一流大学是当前高校的时髦话题,不幸的是,现有的内地大学,任何一所都不可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原因并不复杂,现有的办学体制决定了这一点. 谁会成为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 有点可能的,是目前地处香港,台湾的几所大学,不过我也不是非常看好. 最有可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中国大学,现在还没有诞生,她首先应该是民办的,这是唯一可以建立自由探索,兼容并蓄,以学问为上的体制的大学. 现在的民办大学,以培训,市场为导向,以盈利为目的,不可能是建立世界一流大学的候选. 李嘉诚,包玉刚等人也办了大学,如汕头大学,宁波大学,但不是民办,而且出资者对大学事务干预太多,也不可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理想的,有可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民办大学,其资金来源由一个委员会筹集,主要来自民间特别是大的财团的资助;学校实行彻底的学者治校,出资者不干预学校的学科发展,研究和教学,培养的目标完全不考虑社会的需要,而是以做学问为唯一追求. 中国出现这样的民办大学的环境完全不存在,而且在可以预期的未来,看不到出现这种环境的可能.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对于我辈来说,也许只能是一个梦. ———————————————————————————————– 2012年1月26日,曾经将上文转发于科学网,且写了一个导言,同样把那个导言转载于此。 中国的一流大学只能来自于民办大学 已有 2130 次阅读 2012-1-26 11:30 |个人分类:胡言乱语|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民办大学 大学 搜狐博客 medium color    推荐到群组 下面的一点随想是2006年写下来的,当时发在搜狐博客,今天发现,总共有10次阅读。 随手转到这里,或许读的人会多一点。6年过去了,高校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 最大的变化也许是较多海归的加入和投入的大幅度增加,而本质上的变化则是在建设 一流大学的大旗下,人,特别是一些自认为是来拯救中国的科研的人,可以把做人的 底线降低到超越无耻的地方。 今天,我更加坚定的认为,目前我国的现有大学,不可能成为世界一流,一流大学从何 而来,我确实不知道,但我还是寄希望于民间。 据说,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有时间表,不过,那个一流,仅仅只能是宣布的一流,事实上, 如果我们的某个大学发个声明,说我校从2012年1月1日起,已经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行 列,估计也没有人会说什么,因为此类事情发生的太多,我们已经习惯了。   下面是转发的2006年的几句话,其中的有些说法也许不合适,特别是对于一流大学的描述,有点过于随意。

Posted in 旧文重发, 胡言乱语 | 1 Comment

大跃,一路走好

大跃,一路走好 昨天(2014年1月11日)下午,在龙华殡仪馆银河厅送别陈大跃教授,我竟然没有流泪,也没有特别伤心。大跃是我最好的朋友之一,近30年的老朋友;大跃是我长期的合作伙伴之一,有10年了。 二个多月前,在同一个地方,送别了刘惠春教授,一位全职千人,虽然认识只有几年,也很快就成为知心好友。 大跃长我两岁,惠春和我同龄。二位走的都是如此的突然。惠春突发脑溢血,坚持了20天;大跃突然感觉不舒服,自己开车去的医院,心梗,本已安排转院做手术,谁料想病情突然恶化,抢救无效,在入院一周后离去。 有一位来自医学院的校领导参加了送别仪式,校常务副校长送了花圈。 校长,书记没有送花圈。 参加送别的,大约不到200人。 现实的逼迫,我终于意识到,要开始送别同龄人了。 前几年,赵铁松教授调到人大物理系后去世,我非常震惊,赵老师比我小几岁。 而这次三个月不到,两位好友的相继离去,已经让我的神经有点麻木了。尽管上海的平均寿命已经达到82岁,春秋50余年,也马马虎虎算是正寝了吧。 1985年,因导师从南京大学调到上海交通大学,我从南京到上海交通大学做博士论文,认识了正在上海交通大学读博的陈大跃。很快,就成为谈得来的好友。陈大跃是一位爽快人,喜怒常形于色,这也是我们能够谈得来,成为好友的最主要的原因。我当时特别佩服大跃的知识面之广,作为一个学机电的工科博士生,他竟然知道物理学界的大量的事情,包括很多我不知道但经过求证是确实的事情。后来得知其父是冶金所的研究员,才有所理解。 在长达10年的项目合作中,不论是经费安排,还是任务分解,大跃都能主动考虑我们的困难,给予照顾;也能知晓我们的长处和短处,合理分派任务。整个合作过程一直非常愉快。 大跃的物理直觉能力非常强,理解能力也非常强。在过去10来年,我和我的课题组的部分老师和同学参与了大跃负责的几个项目,合作的非常愉快。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做一些与项目相关的计算,为了构造计算模型,我们之间有过很多很深入的讨论,对于很多牵涉比较抽象的物理学概念,大跃在听完我的解释后,几乎总能用他自己的方式给出理解,而他的理解往往是正确的,且更加直观;对于计算结果的解释,大跃也总是能够想出一些非常直观的模型,定性地说明计算结果,然后再用于样品的设计。这一点是特别重要的。计算模型常常为了简化计算而设计,而样品的制作则必须考虑加工的方便性。大跃的做法是让我们做计算的做我们的简化,然后通过直观,图像的模型理解计算结果,再根据这些直观的理解设计方便于加工的样品。而实测结果表明,这样的做法成功的可能性很大。 大跃曾经担任过3年的上海交通大学科技处处长,在任期内为改善学校的基金申请,报奖等做了不少工作。 大跃在机电的结合上走了一条探索之路,从零开始,建立了一个特色显著的智能机电控制的课题组,做出了不少富有特色的工作。 按照60岁退休,大跃还有差不多5年。对同龄人而言,能够活到退休,享受退休的生活已经很不容易了。 这个年龄的人,在上海的,一般都有一套甚至两套房子,虽然收入不高,房子其实值不少钱,养老其实不难,而真正难的,是能够变老,老了还活着。 惠春走了,大跃走了,一路走好。 活着的同龄人,请慢走。 55岁左右,似乎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年龄段,减压,注意心脑血管非常重要。 神马都是浮云,活着才是硬道理!

Posted in 胡言乱语 | 1 Comment

狗嘴脱险记

这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 在我五岁的那一年春节,母亲带着我,抱着我的弟弟,去离家大约15公里的外公家。 在离开外公家大约200米远的地方,有一户人家,养了一条特别凶猛的大狗,印象中是黑色的,但也可能是黄色的。这一家的门口是一条路,也是我们去外公家的必经之路。这家的狗通常是被拴起来的,虽然凶猛,但走过的路人似乎也不特别害怕。 这一天,我们走过这家门口的时间大约是下午5点钟左右吧,天还没有黑,旁边大约30米处是一个场,有一些人正在打场。 我离开母亲大约5,6米,走在后面。那时候,每次到外公家去,他都问我讨礼物,所以,每当我有礼物的时候,都会走在前面,而忘了准备礼物的时候,总是拖在后面。这一次,又忘了带礼物了。 母亲走过这家的大门,趴在大门后面的狗没有动,也没有发声。我从大门口走过时,下意识看了那只趴着的狗一眼,继续超前走。突然,感觉自己被拎起来了,双脚离地,面朝地。此时,已经在狗嘴里了。原来是狗突然冲出,从我身后大概是腰的地方一口咬住,然后便提了起来。我已经完全不记得后来发生的一切,据说是狗叼着我,一边撕咬,一边跑,而打场的几个人拿着铁叉在后面追,大约跑了20米,狗把我扔下逃跑了。我记得是从地上站起来,然后嚎啕大哭。还好是冬天,衣服厚,虽然把衣服撕破几块,但人基本上没有被咬伤。 此后,我经常做关于狗的噩梦,直到30岁左右的时候,还做。而且,在梦中出现的,总是一条大黄狗,所以,我怀疑那只咬我的狗也可能是黄狗,但记忆中,那是一条黑狗。 由于这个经历,我非常讨厌狗。高中毕业的那一年冬天,有次路过一个村子,有一只狗跑过来汪汪,我扔了一块胡几(土坷垃),结果它就不依不饶地跟着我汪汪到了村外,一怒之下,便停了下来,假装打了几次,均未打到,这狗越发猖狂,不断向我进逼。在距离合适的时候,我飞起一脚,踢到这只狗的肚子上了,当时穿一大头棉皮鞋。这只狗惨叫着,跌跌撞撞地跑回去了。当时感觉终于出了一口恶气,有点报了十几年前的仇的爽快感。 又过了30年了,这30年,大多生活在大城市,有很长一段时间很少看到狗。但这几年狗又多起来了,我的侄女,外甥女也养狗。好在碰到的大多数是小狗。但也时不时碰到块头很大的狗。每当看到个头高大,一脸凶相的大狗,就有一种打狗的欲望,虽然也知道一个老头已经不是这些狗的对手了。理性的讲,狗,特别是大型狗,已经给城市居民的生活带来威胁,应该坚决禁止。  

Posted in 生活故事 | Leave a comment

来自水源,关于物理系改名及季向东主任的讨论

下面的内容时2013年6月围绕物理系改名以及相关问题在交大BBS上的一些讨论,BBS上已经删除了。作为曾经发生过的事情,无论对错,立此存照。   饮水思源 – 文章阅读  [讨论区: PhysDept] [转寄/推荐][转贴][删除][修改][设置可RE属性][上一篇][返回讨论区][下一篇][回文章][同主题列表][同主题阅读][从这里展开] 发信人: bluebeard(bluebeard), 信区: PhysDept 标 题: 转载 发信站: 饮水思源 (2013年06月06日08:22:52 星期四) [回复本文][原帖] 发信人: nwj(真实的奇迹), 信区: forum 标 题: 物理系怎么了? 发信站: 饮水思源 (2013年06月01日22:03:48 星期六) 马红孺老师微博: http://weibo.com/hrma 资深农民工518:一个庆祝上海交大物理系(1928–2013)死亡的庆祝会正在进行,作为一 个交大物理人,我向物理系默哀!1952年的院系调整,物理系被整体迁往复旦大学,交大 物理的精神和文化在复旦大学物理系得到了传承和发展。1978年物理系以应用物理系的名 义恢复,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成为交大最强的理科系。 资深农民工518:改名本身并不是关键,关键在于一个恶霸为了宣示他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 么。 (今天 09:03)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胡言乱语 | Leave a comment

任有恒教授的几件事

任有恒教授是交大物理系第三届(1936届)毕业生。同届毕业生共有三位。任先生毕业后,在交大物理系担任过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的职务,长期以来从事普通物理的教学辅导并在后来主讲课程。退休以后,仍然坚持每天上班,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我是1988年加入物理系后认识任有恒先生的。第一件与任先生有关的事是讨论任先生的入党申请。据说,在我加入交大前的一次党支部会议上,任先生的申请没有通过,这是第二次。在讨论中,大家发言中一致认为任先生对党忠诚,热爱教育,工作任劳任怨,完全符合一个先进分子的标准,但是,因为任先生拒不接受教研室的一个要求,导致上次没能通过。不过这一次顺利通过并报系总支,并很快被批准,任先生成为当年全系(也许是全校)最高龄的新党员。 由于物理系大学物理教研室是在物理系恢复后重新建立,有一批非常认真的教师,这些老师非常期望任有恒先生能言传身教,通过上示范课等方式,把老交大的物理教学传统教给大家。但任先生自己认为年事已高,记忆力衰退,难以在课堂上重现当年老交大物理教学的风姿,还是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为好。 于是,任有恒先生主动无偿做起了系资料室的西文刊物管理员。当时的系资料室管理员不懂英文,在大量西文杂志的编目,分类,上架等方面有较大困难,任有恒先生的加入,使系资料室有了很大改变。所有的杂志,均分类有序,放置位置合理,安排的井井有条。当研究生,教师读完期刊,任先生通常要求就放在桌子上,他自己再收集上架,以免搞错。当时的青年教师,研究生英文大都较差,读文献时遇到不认识的单词,任先生便立即告知,遇到看不懂的句子,任先生便当场解惑。 任先生在做系资料室兼职管理员的同时,还认真整理了交大物理系的早期历史,一方面基于先生的亲身经历,另一方面,任先生也多次与物理系的老人核对事实,以求准确。经过任先生的努力,为我们留下了一份极其宝贵的物理系早期历史的资料。在2006年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上海交大百年物理》一书中,全文发表了任先生的这份整理资料。我们深切感谢任先生的这一重要贡献。 大约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具体年代记不清楚了),任先生站在凳子上,正在整理书架上的资料时,突然摔了下来。幸好当时的资料室管理员陈金华眼疾手快,抱住了任先生,避免了摔到地上的惨剧。但任先生已不幸中风,并每下愈况,不久后离世。 在网上没有搜到对于任有恒先生的介绍,仅凭记忆,写了上面几个小片段,挂一漏万,且细节或许有误。 期望能够看到更多对于任有恒先生的介绍。  

Posted in 物理人物 | Tagged | Leave a comment

上海交大的鸟事

前几天,上海交大清理小树林边上的鸟窝,引发媒体狂喷,在科学网上也有人基于捕风捉影的不实事实发表高论。为了还原事实,我先在喻海良的博客下评论,告知其所言不是事实。我期望喻博主有所说明,因为基于非事实的评论自然也就是无源之水,但博文的主人没有任何说明和行动。为此,我又写了一篇博文,说明情况。然后,又深入小树林,拍了几张鸟照,表明鸟窝和鸟都在。结果得到了包括喻博主在内的数人的咄咄逼人的质问,于是我发现已经完全没有必要去理睬不可理喻之人了。 尽管我知道交大每年数次清理路边的树枝和鸟窝之类,但我也不明白交大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清理路边的鸟窝,我相信与所谓禽流感无关。因为仅仅清理路边的鸟窝实际上与预防禽流感没有任何关系。直到前两天,终于明白了。周五,靠近小树林的另一条马路上,搞了一个农贸市场,有卖菜的,买熟食的,免费理发的,修自行车的,卖花的,… 这大概是后勤集团借校庆搞得一个活动。紧接着,周六是校庆活动,大量的校友返校,大量的也许是非校友的人来学校凑热闹。原来修理路边鸟窝的目的,是为了不让客人受天屎的轰击。 然后,悲剧发生了。自拍了鸟照之后,本人从上周五开始感冒,难道是禽流感? 我自信不是,一则本人很久没有感冒了,感冒一次很正常;另一方面,我对这帮叫声极端难听还不断要发出声音,到处拉屎的候鸟非常讨厌,应该在基因里就有抵抗的成分,所以,对禽流感应该有自发的抵抗。前天开始高热,38度以上,本人还是深信与禽流感无关,于是以多喝开水多休息应对之,今天早晨,体温已经降到36.5度了。

Posted in 胡言乱语 | 1 Comment

知识与文化,以及知识分子

近几年,接触了一些所谓大海龟,或称大牌教授,或者被称为牛人的一类生物,其中确有个别人不仅有专业上的学问,而且很有文化,而大部分,在一个小领域确实曾经有过不错的贡献,但基本上完全没有文化。 所谓知识分子,我以为,应该至少是有文化的一类,而只懂的自己专业知识而对于社会,历史,人文一无所知,而且常常表现出蛮横,无理取闹者,不能算作是知识分子。在此意义下,一些大学的教师是不能被称为知识分子的。 同周围的人相比,我自认为比其中的一部分更有文化,但是,我从来不敢自认为是知识分子。作为一个曾经的合格农民,把自己定位在比较资深的农民工这样一个位置上,是比较合适的。

Posted in 胡言乱语 | Leave a comment

从死猪看到的希望

最近,黄浦江上海段发现大量死猪,据说已经打捞出6000多头,而且没有检测出猪瘟之类的。 作为上海人,被喝死猪汤肯定是不舒服的,但是,我竟然感觉到了监管的一点点进步。 紧挨上海的嘉兴,大量养猪,月出栏量几十万头(或许上百万头),死个几千上万头猪,非常正常。过去的死猪没有扔进黄浦江,那一定是去了什么地方。当你买到养猪场附近的加工场生产的腊肉,香肠,… … 的时候,你知道有多大概率是死猪肉做的? 现在,死猪被扔进黄浦江了,至少说明当地对猪肉加工监管严格了,不管是18后临时的还是能长期坚持,都比吃死猪肉强一点。

Posted in 胡言乱语 | Leave a comment

温伯格的量子力学,很亲切

前两天突然发现网上有温伯格老先生的量子力学,便随手下载了。当年读书时,常常为买一本影印的外文书而连续数天只吃咸菜就米饭,所以后来每当发现网上有可以免费下载的物理书,都会忍不住下载一本,其实大多数也就放在硬盘里,很可能这辈子也不会去读。   但是,温伯格不是常人,我曾经读过老先生的科普书,很喜欢;也试图读过老先生的三大卷的量子场论,但没有读下去。为了显摆,我倒是买了老先生的三卷本的原版(花费了相当大的一笔美刀)以及费恩曼的三大本红宝书,放在书架上。而放在桌子上偶尔翻翻的,则是影印本的。所以,下载到老先生的量子力学后,便花了几天时间浏览了一遍。这次的感觉是:亲切。   我当年学习量子力学时,老师是蔡建华先生,用的是蔡先生的量子力学讲义,这个讲义后来以《量子力学》上册出版,但下册过了很长时间才由柯善哲先生写出出版。蔡先生去世后,由蔡先生的夫人孙和璧以及蔡先生的学生徐宏华,崔世民等人依照先生的遗言修改后出版了上册的第二版。彭桓武先生曾经写过一个书评,对蔡先生的量子力学以很高的评价,但是,也许蔡先生的书不大适合应考,且没有习题,所以选来做教材的学校并不多,后来,出版社也就不印了。蔡先生的书的风格,与国内流行的量子力学教材的风格不大一样。很长一段时间,国内量子力学教材的风格,大致是由曾谨言先生和钱伯初先生的风格所引导。张永德先生的风格又有所不同,据说最近这些年也有较大影响。但蔡先生的风格,似乎没有推广。但是,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的学生,其所学的量子力学,至少在过去的几十年,还是深受蔡先生风格的影响,而且,我深信如今在物理学研究中做出杰出贡献的一批曾求学于南大物理系的学者,或多或少地也受到这种风格的影响。   温伯格的量子力学,在风格上与蔡先生的教材比较接近。我相信温伯格和蔡先生不大可能有任何交集。(蔡先生与萨拉姆先生有过较多交往和友谊,而萨拉姆与温伯格是同届诺贝尔奖得主,这种联系大概只有找网络关系的人才有兴趣) 。所以,我认为这种风格上的相近只是表明他们二人在对于量子力学教学的看法上不约而同的有相近的看法。正因为这种相近的看法,才使我这个从蔡先生那里入门量子力学的学子,感到了温伯格量子力学教材的亲切。   温伯格的这本书比蔡先生的教材包含的内容要多,也要深一些。按照例如交大同学的状况,可以在大致120学时讲完。这本书从量子力学的最初发展开始,一直讲到最前沿(如纠缠,量子计算等),前面几章的处理是非常传统的内容,如塞曼效应,斯塔克效应的微扰处理等等。这本书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不用狄拉克符号,这在当前狄拉克符号已经差不多成为标准表述方式的形势下,有点独树一帜的味道。(我印象中看过一本用狄拉克符号讲线性代数的数学书!!)。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是没有所谓相对论量子力学。当年,狄拉克以量子力学的原则建立的方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但是,相对论与量子论的结合,自然的结果应该是量子场论。因此,不按照量子力学的方式讲授相对论量子理论应该是合适的。   尽管现在的年轻人英文都很好,温伯格的书的英文也很容易读,但这本书似乎还是有翻译成中文的必要。也许出版社已经在考虑,规划这本书的翻译了。  

Posted in 物理 | Leave a comment

宁夏同心大规模生态移民纪实

从2010年开始,宁夏同心县生态移民办公室主任马希丰以日志的形式记录了大规模移民的全过程。作为生态移民的最基层官员,这个记录最能反映移民一线的实际情况。 这是第一段,记录了2010年的情况: http://www.66txw.com/thread-13719-1-1.html 这是第二段,记录了2011年的情况:http://www.66txw.com/thread-13719-1-1.html 这是第三段,记录了2012年至今的情况:http://www.66txw.com/thread-34865-1-1.html   马希丰主任

Posted in 生活故事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