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cent Posts
Recent Comments
- 韩兴超 on 评《大学物理》2021年(第40卷)第6期
- 一个致远的学生 on 总算有点时间了
- 您的学生 on 总算有点时间了
- 济南网站建设 on 中国的一流大学只能来自于民办大学
- www.yzc366.com on 大跃,一路走好
Archives
Categories
Meta
Monthly Archives: December 2012
一位老人的离去
昨天(2012年12月27日) 在龙华殡仪馆云瑞厅参加了胡嘉祯教授的简短的告别仪式。 胡先生是12月21日,冬至的这一天突然离世的,直接原因是摔了一跤,然后,很快就走了。86岁去世,算是高寿了,突然离世,免去诸多病痛,其实挺好。 胡嘉祯老师1982年3月从浙江大学调入上海交通大学,1985年晋升教授,1991年退休。在上海交通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的前身–理论物理教研室的发展中,胡先生是一位关键性的人物。由于胡先生的加入,理论物理的科学研究工作才正常地开展起来了,在胡老师的指导下,当时理论物理教研室的叶青老师,胡先生的学生唐坤发,王福高等开始了统计物理研究,在Ising模型的相变研究中,做出了有特色的工作。此后,理论物理教研室随着许伯威教授,蔡建华教授,尤俊汉教授等的加入,科研工作有了很大的进步,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博士点,成立了理论物理研究所。唐坤发老师后来因病不幸去世,王福高后来去了美国,曾经与David Landau一起做出了一个计算态密度的模拟算法,即著名的Wang-Landau方法,但后来他好像离开物理研究了。 胡先生退休20余年了,物理系当年的同事大多都退休或离世了。新来的人,也许根本不知道这样一位曾经对物理系有过关键性贡献的老师。 参加告别仪式的不足30人,胡先生没有子女,他的妹妹和外甥女等亲人照顾了他的老年,也最后为他送行。物理系的几任老主任:谢绳武,庞乾骏,郑杭都来了,但现任主任没有来;几任总支书记:陶爱珠,朱美华和现任的叶庆好来了,老书记将秀明因有别的安排无法脱身,没来参加;理论物理教研室的老主任和其后的老所长,除了我之外,朱咏春教授,许伯威教授,蔡建华教授都已经去世,不能来了,现任的所长没有来。参加告别仪式的还有物理系的几位已经退休和快要退休的老师:叶青,黄维实,曹庄琪,高景等。物理系的领导和办公室人员:徐海光,王晓红,赵娟等,协助安排仪式和悼念活动。
Posted in 胡言乱语
Leave a comment
【旧文重发】漫谈软物质
(原文于2003年6月18日发表在虹桥科教论坛, 略有修改) “软物质”这个词, 大约是第一次由Pierre-Gilles de Gennes(中文早期翻译为 德.让纳, 最近看到翻译为德.热纳, 还有人翻译成热纳)明确提出来的. 他在1991 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之后, 所做诺贝尔讲座的题目就是”Soft Matter”, 这个讲 座的内容后来发表在1992年的”科学”(Science 256 (5056), 495-497 (1992)) 和”现代物理评论”上(Review of Modern Physics 64, #3, 645-648 (1992)). 软物质和软物质的研究并不是在德.热纳提出这个名词之后才有的. 实际上, 这 个名词的提出, 是这样一个非常广泛, 非常有趣的研究领域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 在此之前, 有关软物质的描述中用的最多的词是”复杂流体(Complex Fluids)”, 这个词目前仍然在文献中广泛使用. 众所周知, 流体是很复杂的, … Continue reading
【旧文重发】Hamaker常数
Hamaker常数 (原文于2003年7月10日发表在虹桥科教论坛, 略有修改) stopit 于 July 10, 2003 04:15:12: 请物理学家科普一下: 两种材料之间的范德华力的HAMKER常数和两种材料的折光率相关,折光率越相 近,HAMKER常数越小。这个声明是对的吗,为什么呢?能不能通俗的语言科普 一下。 另外再用致远的办法点下名:离乡客,微结构,红娃,散心,outsider,reminder。。。。 多谢。 刚上班,就发现被点名了,不回大概不行. 首先,你说的是对的。 其次,这个东东,估计大部分物理学SCI工人不知道,我4年前也不知道。术有 专攻,没有办法。据说上个世纪的全能理论物理学家郎道曾经声称他知道所有 的理论物理,他也没有说知道所有的物理。不过,估计化学SCI工人知道Hamaker 的人多一点,做物理化学的,大概都知道。 再次,做一点介绍,我非常肯定,物理学工人看了我下面的介绍,一定能完全搞懂,当然过一阵可能也就全忘了。为了说Hamaker,还得从London谈起,我们 考虑两个氢原子,相距比较远,比较远的意思是说原子之间的距离比原子的尺 度(大约)大很多。也不能太远,比如相距1mm,那就太远了。如果把两个原子 作为一个系统来处理,那么此原子的那个质子对另一个原子的电子有作用,另 一个原子的质子对此原子的电子也有作用,电子-电子之间,质子-质子之间也 有作用。在原子之间相距比较远的条件下,这个作用可以近似为偶极-偶极相互作用,作用的强度反比于距离的三次方。显然,这个相互作用比原子内部的作用要小很多,所以可以用微扰论处理,一阶微扰为,二级微扰当然和原子间距的六次方成反比,而且是负的。换句话说,两个原子相距比较远时,有一个与 其距离六次方成反比的等效吸引相互作用。这个作用叫做London相互作用,大 概是那个叫做London的人先算出来的。 其实,从上面的说明可以看出,这个一般结论对任意两个原子都是成立的。不 同的原子,相互作用的系数是不一样的,这个系数正比于两个原子的极化率的 乘积。(这里插一句,如果考虑了真空涨落,这里的6次方会变成7次方)。 Debye把它做了推广,得到一个有固有偶极矩的分子和一个原子的相互作用也是这个样子。Keesom进一步指出,两个能够自由转动的,具有固有偶极矩的分子之间也有一个这种形式的相互作用。(我不知道真空涨落对Debye和Keesom相互作用的修正,不知有没有人算过?)。London,Debye,Keesom三个相互作用合起 来叫做范德瓦尔斯相互作用,不过和范德瓦尔斯没有什么关系,这么叫的原因是这些相互作用提供了范德瓦尔斯方程中的那个吸引力修正因子。 有了这个准备,我们就可以考虑Hamaker力了。我们还是考虑最简单的模型, 两个小球,放在真空中,计算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把每个小球切成小块,每 个小球中的每个小块都和另一个小球中的每一个小块有范德瓦尔斯相互作用, 把这些相互作用加起来,就得到了两个小球之间的相互作用。当然,这个加法 不大好做,可能是Hamaker最早做出了这个加法吧(?没有考证过),结果是 这里是小球的半径,是两个小球球心之间的距离,就是那个Hamaker … Continue reading
【旧文重发】也谈计算问题
“我的青铜时代”–也谈计算问题 (原文于2003年5月5日发表在虹桥科教论坛, 略有修改) 说说我自己的计算史吧,我是从打纸带,打卡片开始计算的,资格够老了吧,可是一直不 长进。直到现在,没有花钱买过软件。 82年老板买了一台PC,8086,64K 内存,两个320K的五寸软驱。带DOS1.0和 CPM/86两个操作系统。DOS自带一个BASIC解释器。兄弟几个排队算题,机器24 小时不间断工作,后来加了个8087,内存加到128K,改用FORTRAN,速度快了 很多。后来粗略统计了一下,这台机器上总共算出了大约50来篇SCI,可惜那 个时候不统计这个。 86年老板买了一台286,这时候弟兄不多,其他几个师弟妹喜欢推公式,所以就可以独用了,最得意之作是用DOS2.0下面的Debug用汇编写了一个算辛普松 积分的程序,用Fortran调用,比用Fortran直接写的快了不少,原来算一天的, 只要10来个小时就可以了。可惜存这个程序的软盘发霉了,那程序也找不回来 了,一想起来就心痛,那可是差不多2个月的心血啊。 再后来,就是486,奔腾什么的,MS也不用了,改用Linux了,Fortran不用了, 改用C了(有点与时俱进吧! 其实是逼得,那时候的Linux下就有gcc,没有g77, 没有办法),不算积分了,做模拟了。 现在吗,买了十几台PC,联到一起,按照最高效率的并行算法用串行程序算题, 也偶尔调试一下并行程序,调试好了,送到其他系的SGI上算,学校有规定, 不论那个学院买的大型机,都要向全校开放。免费算题,不需要维护机器,有问题还可以问,服务不好还可以发飙,够美的了。 很多年前也做过一点”从头计算”的东西,是在CRAY上做的,程序的大部分也是问别人讨的。前几年做了一个很得意的东西,用了一个很小的技巧,把一个问 题的计算时间减小到原来的千分之一,可惜的是,文章发了,没人引,方法也没有人用,这个估计就是属于没有意义的问题吧,哈哈。 我是属于小打小闹的一类,我有几个朋友,是大手笔,他们自己买SGI,买创腾 的软件,这边算,那边做实验,然后发Science,Nature 什么的。我个人觉得 都可以啊。大手笔做大事,有成就感; 小打小闹玩自己喜欢玩而且别人没有玩 过的,味道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