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工作语言的一件旧事 精选
已有 4731 次阅读 2007-8-21 17:22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推荐到群组
前几天,看到有人说起工作语言,也有人明确说“在科学殿堂,工作语言就是英语”。这些似乎又引发了一点争议,这让我想起一件并不遥远的往事。2004年,在上海召开了第四届全球华人物理学大会,会议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我是会议的主要组织者之一,同时负责会议的秘书工作。这次会议的唯一失误是没有接待好一批闯入会场的媒体记者,于是关于会议的报道大多成了对以会议的声讨。下面是搜索到的一篇关于会议的报道:
http://sh.sina.com.cn/news/20040629/095534049.shtml
物理学大会花开上海 英文报告难倒复旦交大研究生 |
2004年06月29日09:55 东方网-上海青年报 |
昨天,全球华人物理学大会首次花开上海,这是一个向全球华人展示中国物理学发展、加强全球华人物理学家合作的平台。然而,大师们在台上做着精彩报告之时,台下诸多研究生却听得一头雾水,原来他们的英文程度还不足以听懂专业学术报告。
会上除了远道而来、自称是“客人”的丁肇中教授用中文演讲外,其他如美籍华人朱棣文和国内一些大学的知名学者做的都是英文发言。记者绕场一圈,发觉许多观众脸上呈现出困惑的表情,再一问,他们都是来自复旦、交大的物理系研究生,虽然物理成绩出类拔萃,但要完全听懂用英文做的专业报告还有一定困难。 交大物理系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的采访中表示,这可能与物理学科本身高端的性质有关,也反映了当下双语教学条件尚未成熟。他们一共拥有近80位物理教师,而真正能够进行双语教学的只有三四位,正计划引进美籍华人师资力量。记者 王婧 |
这样的严重失实的报道好像还有几篇,当时忙于会议,没有在意,后来才发现,这些报道又引发了一场网上声讨,下面是一份声讨的帖子。(这样的帖子很多,我只是随手拷贝了一个)
http://bbs.peopledaily.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594295&typeid=17
话题:上海再次成为中文禁地 物理学家大会竟然“禁说”中文! | |
[春秋剑客] 于 2004-07-05 10:15:53上贴 |
话题:上海再次成为中文禁地 物理学家大会竟然“禁说”中文! 记得不久前曾有媒体报道说,上海某国际机场有所谓必须说英语而不准说汉语的规定,打出的幌子就是要与国际惯例接轨。我始终不明白,什么样的国际惯例会不允许在自己的国家说自己的母语?然而,时隔不久,同样的一幕又发生了,地点又是号称国际大都市的上海。大家看这样一条消息: 新民晚报消息:刚刚在上海落幕的第四届全球华人物理学家大会,聚集了500多名学界精英,尽管都是黄皮肤黑头发,但从论文汇编到会议网站,从演讲到提问,甚至会场门口的指南,全是英文。有位香港大学的博士很纳闷:为何论文汇编没有中文?有人申请用中文做报告未果,致使原意受损。一位与会学者认为,大多数报告用中文完全可以讲清楚,而且更容易被听众理解。即使考虑到部分海外华裔学者的需要,至少可以采用中英文双语,但这些要求被组织者以国际惯例为由遭拒绝。大有非熟练英语者不得发声的腔势。 倒是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教授,坚持以中文作报告,成为唯一“反潮流”者。丁教授的英语能力毋庸置疑,但不知他经过怎样的思考和争议,才发出了母语的声音?丁肇中表达学术思想的同时,也表达了超越物理意义的文化情感。 中国在向国际化迈进,需要更多无障碍的对话世界。但很多在国外生活过的人都知道,就算把英语说得和英美人民一样顺溜,仍然难以获得真正的认同。交流绝非仅仅是语言层面上的寒暄,而是文化背景和国家实力的对话。向往沟通无限的国人,对中文应有更多的自尊与自爱,至少不能让中文在本土遭到拒绝。(唐宁) 看罢这则报道,我想多数人的心境会与我一样不大好受。以前听说一种说法,说是八十年代看深圳,九十年代看上海(浦东)。今天的深圳成了什么样子,自不必说。但上海这些年的快速发展是有目共睹的事实。经济上去了,高楼起来了,俨然一个国际大都市活脱脱重现于世界的东方,屹立在西太平洋之滨。作为中国人,我们高兴啊!因为这毕竟是我们中国人创造出的又一个经济发展的奇迹! 然而,曾几何时,从那片汇聚了举国精英的国土上,时不时传来一些让人听了心里很不舒服的不谐之音。两年前,交通管制推出“新举措”:交通违章,撞了白撞!当时我就很纳闷,觉得这不大象是天天在高喊“以人为本”的大都市的作派,怀疑是不是自己听错了,拿来报纸看,白纸黑字赫然在目!无独有偶,事隔不久,就又听说上海的国际机场不准说中文(汉语)了,要一律讲英语,说这是要与国际接轨。我感到很惊讶!这还是中国的上海吗?俗说话儿说,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上海长大了,嫌弃自己的母语了?直到这一次,再次在国际物理学大会上发生了禁说中文的事件,我对上海真的是有些失望了:这不是共和国的长子啊!是什么让上海昏了头,竟然对母语痛下杀手? 近些年在上海召开的国际会多了起来,上海合作组织在这里成立,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峰会在这里举行,前不久,世博会又申办成功。我从来觉得,上海是新中国成功管理国际大都市的典范,是新中国经济建设成功的象征,上海的成就是全中国人民的成就。然而,这些年上海变了,在经济起飞的同时,心也变得只认得所谓的“国际惯例”而不认得自己同胞和姐妹兄弟了。过去,洋人在上海公园—-这一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挂出“华人与狗不得入内”欺负我们中国人,那是因为我们贫弱。可今天在上海发生的这一幕,我们又该怪谁呢?真的有这样的国际惯例,那我们宁可放弃举办会议的权利!可事实不是,是我们自己把上海惯坏了? 愿上海人自省,愿这种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事件永远不要再次发生!尤其不要自轻自溅! |
|
***************************************** |
回复关系: 话题:上海再次成为中文禁地 物理学家大会竟然“禁说”中文!(春秋剑客: 2004-07-05 10:15:53)3003 Bytes(4/8278/63)
|
一个关于物理学的会议,工作语言用所有参会代表都懂的英语,竟然能够和民族感情挂上了钩,确实滑稽的可以。不幸的是,这样的滑稽剧可能还要继续演下去。
一百年前,如果不懂德语,大概不可能成为物理学主流中的成员,今天,不懂英文,肯定不能成为物理学主流中的成员。我希望,一百年后,不懂中文的人不能成为物理学主流中的成员。但是,今天的物理学工作者,必须能够用英文交流,这是研究物理学的必要条件,同样,物理学家的工作语言也只能是英文,不管母语是汉语,德语,俄语,日语,…。
评论 (8 个评论)
- IP: 202.127.20.* 删除 回复[7][游客]陆压 2007-8-26 15:37
- 前些日子,科学时报上也有一篇这样的调调,说当时只有丁先生一个人用中文,作者是易蓉蓉。给报纸写信,没有回复。不过上面的也有一个细节不对,谢晓亮老师的ppt也是中文的。
- IP: 202.120.52.* 删除 回复[6][游客]马红孺 2007-8-22 17:46
- 写的匆忙,没有照顾到全面。
实际上,关于这次会议,做科学报道的李虎军,王丹红等都做了非常精彩的客观报道。问题在于这些客观报道都很快被淹没在大量被民族感情之类挑动起来的网上评论和来自诸如新民晚报等小报的评论之中。我这里所说的媒体记者,是指一些很少报道科学的大众媒体的记者。我估计他们当时的目的就是寻找会议的花絮,或希望与丁肇中,朱棣文等名人说几句话,照个像,而且,按照惯例,可能还需要请他们吃饭之类(也许我是以小人之心了)。我当时忙于会务,无暇顾及,更没有及时与其沟通,而他们找到的花絮,大概就是发现了工作语言竟然是英文吧。
我个人认为,对于这样一个完全是专业性的会议,只有具有相当科学素养的记者才能做出准确的报道。
- IP: 124.16.128.* 删除 回复[5][游客]李虎军的文章 2007-8-22 15:54
- 李虎军:关于华人物理学大会一则报道的反思
2004-7-14 文/李虎军“你的文章惹出麻烦了。”一位科学界的朋友告诉我。
他所说的是我在7月2日《南方周末》科学版上的一篇文章。6月底,我作为《南方周末》的科学记者,去上海采访了第四届全球华人物理学家大会,写了篇《讲中文的丁肇中与讲英文的朱棣文》的报道。我那篇文章的重点并不是华人物理学家大学上的语言问题,取那么个标题主要是为了吸引读者。在文章中,我主要介绍了丁肇中和朱棣文所作的大会报告,还讲到了物理学家们对物理学教育的担忧和努力等。
但没想到,关于华人物理学家大学上的语言使用问题后来竟然成为了媒体和网络上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你那篇文章不是提到丁肇中讲中文吗,现在网络上都闹翻天了,你怎么还不知道?”我那位科学界的朋友说。经他这么一说,我赶紧用GOOGLE搜索了一下,这才发现7月4日《新民晚报》上的一篇文章称,此次会议“大有非熟练英语者不得发声的腔势”,会议的论文汇编没有中文,会上有人申请用中文作报告也未果,只有丁肇中坚持以中文作报告,成为唯一“反潮流”者。一时间,媒体和网络上对所谓的“华人在华禁用华文”展开了讨伐。
实际上,这是一次国际学术会议,参加会议的一些海外华人物理学家,尤其是像朱棣文那样在海外长大的,中文不怎么好,而且参加会议的也不全是华人。国际学术界的通用语言是英文,用英文进行国际学术交流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据我所知,在国内的很多实验室在进行内部学术交流时,教授都要求学生们用英文。此外,这次会议上讲中文的也不只丁肇中一人。我在会上听了不少报告,用英文和用中文的都有,并不存在什么丁肇中“独反潮流”的事情。
我那篇文章发表后,北大一位同学还发来电子邮件说,丁肇中并不是老在用中文:有一次,丁肇中和杨振宁到北大访问,下面坐的基本是学物理的和搞新闻的。后者的提问“高深莫测”,杨做了部分回答。轮到丁作报告,讲他的磁谱仪时,用起了英文。这样一来,就走掉了很多人。大概讲到外行走得差不多的时候,丁又转为中文。
这位同学还直言不讳地批评我的文章说,“还是希望多讲讲科学吧,而非简单的关注人,对比当以其专业论,而非以其表面论”。对这位同学的批评,我是颇有些脸红的。本来,我和我的同行们应该借物理学家大会的机会向公众多讲讲物理的,结果却使公众对这个学术会议的语言使用问题产生不必要的误解,并且上升到了民族感情的高度。
另外,联想到这几天媒体上关于杜邦特富龙事件的报道,我不由得又感慨起做科学报道的不易。
本来,美国环保署此次指控针对的并非特富龙等产品的安全性,而是杜邦是否隐瞒了全氟辛酸铵(制造特富龙涂层等材料时用到的一种助剂)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影响的信息。关于这一点,在美国环保署网站7月8日的新闻公告及杜邦当天在其网站上公布的回应中,都说得很清楚。
但国内媒体在报道此事时,出现了很多偏差。一些媒体的同行恐怕没有去阅读美国环保署和杜邦的新闻稿原文,也没有就此事进行相关采访,就轻易地使用了诸如“有毒锅”一类的字眼,弄得公众不知所措。
记得我还在《科学时报》做记者时,美国《科学》杂志主编鲁宾斯坦先生曾去访问。鲁宾斯坦在和我们几位年轻的中国科学记者交谈时提醒说,做科学报道时,尤其是与健康有关的报道,一定要认真,要小心求证,不能传递不准确的信息,因为我们的报道与公众利益息息相关。
的确,不论是物理学家大会,还是杜邦特富龙事件,做科学报道的时候,就应该小心谨慎,多来点专业精神。
(注:明天的《南方周末》上会有我一篇关于杜邦特富龙事件的报道)
李虎军专栏
- IP: 124.16.128.* 删除 回复[4][游客]笼而统之 2007-8-22 15:51
- 马教授说:“这次会议的唯一失误是没有接待好一批闯入会场的媒体记者,于是关于会议的报道大多成了对以会议的声讨。”
难道马教授区别接待了北京记者和上海记者?导致上海记者的愤怒?
- IP: 124.16.128.* 删除 回复[3][游客]用事实说话 2007-8-22 15:30
- 马鸿儒教授没有看过发表于2004年7月23日出版的《科学时报》的文章吗?
全球华人物理学家大会何时“禁说”中文?
《科学时报》记者 王丹红
7月4日《新民晚报》发表记者唐宁题为“华人物理学家大会‘禁说’中文
丁肇中独反潮流”的文章,文章指出:“刚刚在上海落幕的第四届全球华人物理
学家大会,聚集了500多名学界精英,尽管都是黄皮肤黑头发,但从论文汇编到
会议网站,从演讲到提问,甚至会场门口的指南,全是英文。”“倒是诺贝尔奖
得主丁肇中教授,坚持以中文作报告,成为唯一“反潮流”者。” 这是一个与
事实不符而又想当然的报道,但却被中央电视台网站、人民日报网站和新华社网
站,以及新加坡《联合早报》等多家转载,在华人世界引起喧然大波,实在是误
导公众!作为全程参加本次全球华人物理学家大会并作系列报道的记者,我要指出两
点事实。第一:该报道内容不符合事实。丁肇中教授6月28日上午作大会报告时
幻灯片上写的是英文,他讲的是中文,而且不少作大会专题报告的科学家在报告
时也是用中文进行的演讲。第二,该文的立论是建立在错误的想象之上的。和以
往一样,本次华人物理学家大会并非只有华人参加,正如美国物理学会年会不只
由美国物理学家参加。随着中国科学研究实力的增长和研究水平的提高,近年来
即使是中国国内的学术会议,比如中国化学会年会等,也不完全只是华人参加。第四届全球华人物理学家大会6月28日至7月1日在上海世博会议大酒店举行,
诺贝尔物理学家获得者、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丁肇中教授作了第一个大会报告。
在报告之前,他先向诺贝奖获得者、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朱棣文教授致歉,因为后
者不能完全听懂中文。虽然丁肇中在诺贝奖颁奖大会上坚持同时用中英文作演讲,
但他并没有一定坚持在中国都用中文作报告,而是尊重他的听众。2003年10月16
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第三世界第十四届院士大会上,他就用英文作了大会主题
演讲。在这次上海的大会中,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文小刚、哈佛大学的谢晓亮、
和中国科技大学的陈旸教授等均是用英文作幻灯片、中文做报告,哪里只有丁先
生是“唯一的‘反潮流’者”?据考证,2000年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第三届全球华人物理学家大会中,中国
科大朱清时校长的邀请报告就是用中文讲的。全球华人物理学家大会从来就没有
“禁用”过中文,指责全球华人物理学家大会禁用中文,纯属无稽之谈。爱国如华人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今年初已回清华
大学定居。他在2002年6月清华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会上所做的报告、以及今年3月
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做的学术报告,均用英文演讲。杨先生说他自己用
英文用学术报告更能准确地表达意思。难道能说杨先生在中国的土地上不用中文
报告是不爱国的表现吗?世界上还有许多不会讲中文的华人,他们的成就和爱国
心远远超出了那些自称爱国的人。朱棣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基本不会讲中文
的他在百忙之中参加会议,因为希望在做报告前再次作认真准备,他还提出不参
加在报告前的大会代表合影。英语是现在公认的科学的世界语言,用英文作为任何具有国际性的学术会议
的正式语言是非常必要的。海外华人物理学会主席、美国肯塔基州大学的刘克非
教授说,英文是国际学术交流的通用语言,鼓励使用英文作报告是为了培养和鼓
励中国的学生勇敢地用英文进行交流。西班牙神经生理学家Ramon Cajal 是1906
年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得者,他在100多年前对西班牙年轻科学家的忠告之一,便
是一定要学好德语,因为当时德语是科学的世界性语言。中国科学需要发展和产
生真正的国际影响,在中国举行的学术会议上需要有许多不同国家的科学家来参
加。打着爱国的旗号、坚持在中国的各学科学术年会上一定要用中文,那可能才
是破坏中国科学的国际性影响,出卖中国科学的行为。海外华人物理学会前主席、本次会议的共同主席、美国南加州大学的张图南
教授说,海外华人物理学会在1990年成立的初衷是为全球华人是为全球华人物理
学家的搭一个桥梁,本次大会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就是在应邀作报告的75位
北美(美国和加拿大)的物理学家中,来自中国大陆留学生的人数首次有超过一
半以上,他们都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后在大陆接受的大学物理学训练,然后到国外
留学,今天已经成世界一流的人才,这说明中国大陆的物理学教育是很成功的,
这是本次会议最激动人心的地方之一。本次全球华人物理学家大会获得了巨大成功,却会被这样一个不实报道所掩
盖。《新民晚报》7月4日才“晚报”6月28日至7月1日间在上海召开的本次会议
的不实新闻,新闻媒体责任感何在?转自新语丝
1/1 | 总计:8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