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的生存环境

原文在新浪博客

高校的青年教师的生存环境问题, 大概在过去20多年一直没有解决好, 只是问题的重心在不断的变化。 上世纪80年代末期,大量77,78级大学生拿到博士学位, 分配到各个大学,补充师资。这些人在当时师资的数量和质量都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为提高大学的教学和科研质量起了很大的作用。但这批人也遇到了很多很严重的问题。首先是住房问题,由于当时各高校的房子严重不足,所以通常采用打分排队的方式分房,分数由职称,学位,工龄等几个因素综合得出,工龄占的比例非常大,通常刚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由于工龄太短,根本无法拿到房子。那时候,排在分房名单前面的,大多数是后勤的老工人。青年教师住集体宿舍,一般4个人一间,我记得当时我们那幢楼里,很多房间都住两对小夫妻,中间拉个床单,相安无事。 其次是职称问题,当时的职称评定,各个单位分名额,虽然青年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水平都不差,但一大批老的还没有解决,所以,论资排辈,青年教师升职称很难。由于这些艰难,很多人很痛苦的离开了高校,或经商,或打工。大约只有四分之一不到的留了下来。不过,那时候要走也不容易,高校严重缺人,就采取各种办法扣住不让走,如扣档案,要赔钱等等。为了稳定青年教师,那时候分配到学校报道时,都要签订一个合同,核心的条文就是五年不要求调动。

20年过去了, 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青年教师的处境似乎更艰难了。一方面,社会的进步,使他们的工作条件比20年前好了很多。自然科学基金的大幅增加,使得有一半左右的青年教师有独立的面上基金项目(至少在我所在的研究室是这样)。但另一方面,生活和工作的压力更大了。现在,很多博士后找不到工作, 找到的又很难保持。 现在新人进校,也签一个两年的合同,合同的核心内容是,聘用两年,两年后可以续聘,也可以不续聘。博士后研究结束后,如果能够被聘为讲师,每年的所有收入大约不超过5万。上海的高房价和高房租完全超出了青年教师的承受能力。整体压力确实已经接近正常人的平均承受能力的边缘。 除了经济压力和续聘的压力外,还有职称压力。这些年,高校一直作职称聘任的改革,不管怎么改,都是一大帮不懂教育的行政领导在想方设法给教师下套。原来的职称评定,基本上是学术委员会主导,现在则是行政主导了。各个学校都有个最低任职标准,如文章多少,上课多少等等,这基本上只是申请资格的标准。至于谁能上,由一个由校领导,部分部处领导,部分院系的教授组成的评任委员会投票决定。所以,基本上就看委员会的人的感觉了。 结果自然是荒谬的。例如,就物理而言,一个在PHYS. LETT. A 上有两篇文章的可能上为教授,而一个在Phys. Rev. Lett. 上有两篇文章的可能上不了。 投票的人的绝大多数并不懂 PLA 和PRL的差别。 不仅如此,行政主导的结果,靠拉关系,靠人情而获得投票,已经很正常了。因为投票的人本来就没有判断,以人情为判断标准似乎非常自然。 别的学校可能不一样,至少我们这里差不多就是如此。

青年是学校的未来,这一点,原则上人人都懂,但实际上,领导是根本不重视青年的培养,不愿意解决青年教师的压力和困难的。每个人都只是想着引进高水平的人。其结果,也是显而易见的,这几年那么多骗子骗进了高校,骗取了大量的资金。与此还是很有关系的。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Bookmark the permalink.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